当AI技术持续冲击传统法律行业,律师该如何驾驭而非被替代?2025年2月27日,六善律师事务所"我的AI助理"研讨会给出答案——八位律师通过各自的主题分享,共同验证"AI辅助律师工作"的可行性路径。
本次活动由郑鑫瑜律师主持开场,三十多位律师到场学习研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八位分享者为大家串联起完整的AI应用路径:
毛倩律师以Deepseek提升诉讼效率揭开序幕,详解如何将Deepseek转化为法律工作助手;王若彤律师紧随其后,挖掘WPS、灵犀等办公软件接入Deepseek后对办公效率的提升,展现基础工具的提质增效可能;刘英贤律师针对性推荐多款AI模型,详细解析AI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
杨谨瑄律师通过横向对比主流工具提出具体场景的应用策略,给出系统的AI使用方法论;高希静律师则主要聚焦GPT与Grok模型的功能解析,现场开启“工具实战对比”;罗君燕律师转向细节的AI使用,介绍钉钉、秘塔等AI在合同审查等方面的应用。
蒋秉仁律师从技术底层逻辑切入进行深度剖析,分析律所本地化部署AI的可行性;最后李双双律师以AI发展史为轴线,系统地对AI的使用进行总结,为全天研讨画下精彩的句点。
分享结束后,由吴剑敏、郭琴、李晓光、胡灵飞、陈淑春等5位嘉宾作为评委进行严格考评。最终,刘英贤律师的《AI技术在律师工作中的应用》、杨谨瑄律师的《AI在法律场景的实战经验》以及罗君燕律师的《我的AI助手》脱颖而出,获得优胜奖。郑琪律师为优胜者颁发获奖证书及智能打印机,郑柳馨律师的“红包奖”更是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我所副主任吴剑敏律师进行总结:“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现了法律人对科技变革的敏锐洞察,更勾勒出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清晰路径。八位同事的分享充分证明:AI不是替代律师的对手,而是放大专业价值的杠杆。面对AI,我们既要警惕过度的工具依赖,也要主动利用AI为法律工作增益。”
AI正在重构法律服务的模式,比起盲目的恐慌,我们更应该提升个人的认知。工具的使用高度由人类的能力界定:算法能穷尽所有法条,却永远缺失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人情法理的平衡。未来,科技终将解构所有程式化、重复化的工作,但构建法治文明的圣殿永远需要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