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律师》是一部港味浓厚的律政“爽”片,剧情悬疑,最后的死因反转是一大亮点,情节紧凑而又一气呵成,堪称律政港片的华丽回归,值得一观。
一、案件原型
有传《毒舌律师》一片中的案件取材于香港上个世纪末的“女模特彭楚盈白骨事件”(又称“香江艳骨案”),这是一桩涉及香港权贵家族及司法黑幕的离奇案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相关报道。当年接受死者家属委托为其代理的是大律师翁静晶,影片中权势遮天的钟家映射的是当年在香港风光无限的某家族,甚至连片中钟夫人的造型打扮、言行气质都似当年那位香港权势人物。但与影片中结局公义得以彰显不同的是,“彭楚莹的案件最终没有通过审讯,只是开了死因庭。死因庭的作用,只是发掘证据。”大律师翁静晶认为“彭楚盈案:香港殖民时代的法治悲剧”。可见,所谓伸张正义是只有在制度顶层是正义的前提下,冲破层层黑暗到达顶层后实现正义。
二、程序优于实体
本片中,可以看到控辩双方以及已经退休但依然极有影响力的董卫国大律师是如何利用“Remedies Proceed Rights”(也可表述为“Procedure Is Previous To Rights”,大多时候翻译为“程序先于权利”)这一英美法系古老的准则来互相攻防的。林凉水利用大律师在未接受委托前会见被告人后就会因为利益冲突而不能再成为其辩护人的程序先把强劲的对手筛选掉,董卫国就以林凉水非法获得证据的行为让警方合法的将其扣留48个小时,让他无法按时出庭。
诚然,程序正义是法治的基石,英美法系中甚至认为程序权利的错误行使必然导致实体权利的丧失,但是程序不能成为被罪犯玩弄的工具,一旦如此,法制体系最终将会崩溃。毕竟法制体系也是人制定的,如果不对这类刻意钻漏洞的行为加以限制,最后会导致法律无法制约犯罪,法律也成了一纸空文。
三、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作为内地律师,不仅不赞同钟家的顾问大律师董卫国在庭上叫嚣的“真相不重要,人生来是不平等的”的言论,且平等的鄙视那些在旁听席上围坐在权贵“钟小姐”身边为其背书,身体力行表达“法律面前,权贵比普通人高贵”这一践踏法律的想法的一众大律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应是现代文明通识,可是这些特权者以及依附特权者得到好处且习以为常的人渣,却认为别人要求平等是一种冒犯,这是文明的倒退!
不知道这些大律师是否还记得学习法律的初心,最起码在成为律师之前,首先要具备作为一个人所需要的明辨是非的基本底线。而董卫国和那些听从钟家摆布,被钟家操纵的律政司和警队的某些人完全配不上司法人员的身份,更像是卖身给有钱人的爪牙狗腿,着实让人看不起!
四、亮点与遗憾
现在的很多影视文学作品里穷是原罪,好像穷人只能通过自嘲才能被称赞晓得自己几斤几两,是认清自己的表现。网上还有什么“你寒窗十年凭什么抵得上我家三代努力”这类完全无逻辑的言论,好像别人的父辈没努力,新中国的建立是只靠“我家三代努力”,潜意识是漠视群众的力量,是既得利益者脱离群众的表现。他们父辈的成功只是命运随机的掷骰子,现在却拿这份好运气去奚落穷人不努力,忽视是劳动人民的努力才有国家的今日强盛,甚至将穷人的苦难娱乐化。
而《毒舌律师》不止表现小人物为了公平正义与权贵对抗的主题,片中林大状还在庭上嘲讽那些站在钟家一边的大律师以为傍上了钟家自己也成为了特权者,也就高人一等了,其实在有钱人的眼里,这些大律师和有钱人也不是平等的。所以,嘲笑穷人或者忽视穷人,却对权贵大加谄媚,还为权贵摇旗呐喊的那些人,在有钱人眼里也不过是个笑话!果然够“毒舌”!
但令人遗憾的是,本片中某位马来西亚籍演员出演过讲述省港大罢工(又称“六七暴动”)和“占中”事件,有为“占中”“港独分子”洗白之嫌的电影《中英街1号》。她当时接受采访时一边讲“都想香港有改变”一边讲“希望香港可以变回我向往的香港”,且不讲这些话好似在暗戳戳的支持“占中”,一个外籍演员在公开接受采访时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令身为中国人的我非常反感。而片中反派两公婆“念华”“京颐”姓“钟”,那位为钟家服务的傲慢混血大状叫“卫国”,那个年代这个名字也太不“港味”了,而英籍华人叫“卫国”这个名字的又有多少呢?希望影片制作团队的某些人不是在夹带私货,如果有意见,不妨如片中一般大大方方的讲出来,甚至有理有据的“毒舌”也可以,谁是谁非,公道自在人心。
总结:《毒舌律师》是一部小人物历经艰险对抗权贵的律政片,在香港票房已经破亿,而今内地票房也已经破亿且票房还在上升。可见在坚持公义、秉承我国朴素的法制观念方面,我们都是一脉相承的同胞。希望香港保持住片中所表现的敢于堂堂正正对抗强权的精神且能够言行合一,大家携手并进,博采不同法系之长,共促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