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不失成为治理司法不公现象的一剂“良方”。
《意见》围绕“法官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这一基本定位,要求广大法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突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同时,在立案受理、举证、质证、法庭辩论以及法律调查等方面也要充分注意运用,并从十八个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引导法官将人民群众努力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与人民司法努力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予以充分结合,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判实践中得到充分弘扬,不仅有助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得到全面落实,也有助于司法不公的顽疾得到精准施治。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司法不公的后果借助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话就是:“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因此,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当前,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如果法官对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没有担当甚至出现像海南张家慧案的情形,或者所做的裁判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指引甚至出现“扶与不扶”等社会争论,无异于污染了司法公正的“水源”,那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将被扭曲成一句空话。
在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针对司法不公的现象,如何加强依法治理,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已成为人民群众和法律实务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次《意见》的出台,将使司法不公现象的治理从“治法”层面进一步推进到“治官”层面,有助于督促每一个法官在审理每一起案件时都要依法进行,且审理过程要体现以德以理服人,裁判结果也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导向,并通过释法说理,让老百姓更易得出司法是否公正的正确评价。
2021年正值建党100周年,一部《摆脱贫困》的专题片正在在央视直播,通过“精准扶贫”使9899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其间遇到的挑战和难关数不胜数。治理司法不公现象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最高人民法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官释法说理的要求之中,体现了最高审判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司法队伍深度治理和防范司法不公的勇气,也展示了力求精准施治的精神。
作为法律人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过程中,遭遇司法不公与当事人一样深恶痛绝,常有不“磕”而难以彰显司法公正的冲动,其间症结,今阅《意见》感触良多,其之所示若能令民之所困得解,当毫无吝啬褒之。且摆脱贫困之难尚有“精准扶贫”之策,然祛除不公之症当更有“精准施治”之法!